当前位置: 中国昆明文明网首页 > 文明评论

“双减”后 抓住契机试水通识教育

2021-08-31 14:24   来源: 昆明文明网

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后,昆明中小学昨日陆续开学。在调整放学时间的同时,昆明多所小学发布了三点半课后服务的通知,课后服务包括课后作业辅导班、学校教师执教的特色课程、第三方机构专业教师执教的特色课程三大类。

从课后服务内容可以看出,学校主要还是着眼于帮助孩子完成作业,巩固学习成果,拓展学生的兴趣爱好、社会活动和动手能力等。与“双减”政策实施前相比,家长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孩子的家庭作业基本可以在学校完成,对于孩子们来说,或许可选择的社团和兴趣班会多一些。这些措施对于给孩子们的学习减负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。但从更长远来看,还不够。

从小学升入初中后,孩子们的课程会明显增多,相当一部分孩子会感到不适应。按照现行的中考政策,学生根本没有所谓的“副科”,生物、地理、历史、政治等学科都要按照实考分数折算中考成绩,这就会让很多习惯了小学阶段只看重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的孩子压力骤增,顾此失彼。很多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,升入初中后成绩直线下滑,表面原因在于孩子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,到了初中显得动力不足,更深层次的原因,则是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缺乏相关性和系统性的认识。

“双减”政策的根本目标,是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力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,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。2016年,国家“十三五”规划中明确提出,要发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。所谓的通识教育,宏观上看,是要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。微观上看,是要在现行各种学科分科的通才教育基础上,打破学科壁垒,萃取思维模式和认知方法,让学生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。早在2005年,就推出通识教育的复旦大学提出,希望通过通识教育,传递科学与人文的精神,培养学生具有完全的人格,领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,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习惯,对自然和社会有更高境界的把握。

在很多高校通识教育课大受学生欢迎的同时,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——我们的中小学通识教育很欠缺。没有K12阶段系统的通识教育基础,高校的通识教育水平就很难有质量的保障。

近年来,国内一线城市的部分中小学也曾试水通识教育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除了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存在局限性,很大一个困扰就是课时不足。开展通识教育,重要的不是“教”而是“育”,不管课程怎么设计,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是教学的核心,这就需要大量讨论式、探究式的课时,这类课时往往比较费时间,在“双减”政策实施以前,对于学校来说是“奢侈品”。

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后,有了更充裕的学校教育时间,希望昆明的中小学抓住契机,大胆试水通识教育。(付晓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