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关于翠湖有两条新闻:一条是翠湖公园将开展“两增一减一提升”工作,具体来说,就是增加政府投入,增加文化内涵,减少经营项目,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景区的品质。另一条是翠湖周边的晨练区域将试行“轮班”制度,要求来健身、跳舞的团队提前预约,对时间、地点有所限定,还对播放音乐的音量提出了要求。不难看出,这是公园与辖区街道办携手合作,在改善翠湖游览氛围和自然环境等工作上形成合力的结果。
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,被称为“昆明的眼睛”“春城的明珠”,见证着昆明城数百年的历史。它不仅是人潮汹涌的闹市公园、著名旅游景区,还是成体系的历史名胜区,组成水系、涵养绿地、庇护野生鸟类的环境保护区。多重身份决定了它的地位特殊,对它的管理和维护都备受昆明市民关注。
作为城市公园,翠湖理应敞开大门,欢迎所有来游览、来锻炼的市民和游客;但作为历史古迹,它又需要具备一些必需的观赏条件,如安静、整洁的环境,不那么商业化的气氛。昆明是国内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翠湖又是昆明最具历史感和文化氛围的区域,城市本身在加强文化塑造,市民和游客对公共服务的要求也在升级,今天,翠湖及其周边调整管理策略,既符合需要,也是适时之举,应当给予理解和支持。
当然,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公园,单靠管理方和辖区街道办是远远不够的。每一个去公园的游客,都负有维护公园秩序、塑造良好游览氛围的责任,甚至在周边活动的市民,也需要承担部分义务。上述新闻中提到了一个细节:每天经常在翠湖公园及周边晨练的健身组织有18个,定期在翠湖公园唱歌跳舞的团队超过20支。为了规范这些“常客”的行为,街道办与他们协商,拟定了“活动公约”,目的就是尽量减少对公园及周边的噪声干扰;更值得一提的是,对举止文明、舞跳得好的团队,街道还会提供表演舞台,邀请他们参与汇演。
广场舞团、合唱队,这些以往在翠湖及周边常见的民间组合,其实也是公园的有机组成部分。成员们因为相同的爱好聚在一起,练习技艺,不断精进,为城市文明作出了贡献。一些演出效果好的组合,还能为公园增光添彩。让他们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,同时又能解决大家的活动场地问题,和睦共荣,一举两得。
最近到过草海大坝、海埂会堂周边游玩的游客可能会注意到,有一支比较特别的舞团有时会在这里跳舞。团队成员都是大爹大妈,六十来岁年纪,七八个人,自带音响设备。他们都身穿少数民族服装,跳的是云南常见的“左脚舞”。几位大爹还带了三弦琴,舞跳起来,舞步简单,节奏明快,气氛热烈,一下子就能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、拍照。有的游客看得投入,还加入进去一起跳,场面其乐融融。
要打造高品质公园,除了管理方和政府部门发挥主要作用外,游客和市民的作用也很重要。毕竟,公园服务的主体是他们,他们也是最终的受益者。发挥好“群众路线”的效力,未来,包括翠湖在内的许多公园就会更美丽。(陈唯一)